[所謂行為偏差]
所謂「行為偏差」是相對成人的標準而言,naughty或「曳」也可以此詮譯。
當孩子心靈受創時,有些會表現積極正面,故作堅強;有些會膽怯顫抖,瑟縮一角;有些則是行為偏差,故意對抗(用精神科術語:好ODD)。
當你讀到下面的語句,有何感想?
「我有錢,我就可以做很多的事情。我有錢,我想買一架飛機飛到外太空。可是,我很害怕外星人老大會吃掉了我,或把我踩扁,我想有一天我能殺掉了外星人老大。我要踢外星人老大的屁股,用大炮打死他⋯」
這是我最近教一個小一男生的故事創作,教學目標是想他能運用情緒詞語來表達個人感受。我用繪本作引入,終以手作繪本來創作。見到上述語句,是否令中文老師或父母皺眉頭?每次見到這些暴力的想法和字句,我們下意識有了負面評論,很「曳」吧!但評論之前,能否先聽一聽他的故事?
初初接觸這男生,的確令我和同事頭昏腦脹,因為真的非常ODD,加上他是跨境生,每次對話總是用普通話贈你:「我不告訴你」、「我不上你的課」、「笨蛋,走開!」。但以我們的經驗,他很大機會是虐兒案受害者,所以我們始終忍耐著,被他罵得笑呵呵,令他無可奈何。
直至今日,MSW前來找他,答案揭曉,果然是虐兒的,傷害他的當然是摯親。那時起,他開始問我有的沒的:他會不會來找我?為何你會知道他會來找我?你會一直保護我嗎?我不要跟他走,不要跟他住,但我過年怎麼辦?我不能再返老家嗎?
他又不時用頭撞我,但又坐到我的大腿上,甚至鑽到我的腋下。一個八歲大男孩,實在要保持距離,所以了解他渴望保護和被愛,但仍要適當地避開,繼續以老師姿態授課。
那時起,我明白他的故事為何充滿暴力,為何他感到害怕,為何他想飛到外太空,更猜到故事中的外星人老大是誰。我不是社工,不是輔導心理學家,我不能主動輔導他,但我可以借故事創作協助他說出內心感受。
最終結局怎樣,他仍未想到,知道他內心仍有很多糾結、不解、憤怒、怨恨、傷痛,也許他最終還是完成不了結局,但最少能幫助他釐清自己的情緒。
其實我的故事創作是有固定主題,也曾要求他跟題目,但後來知道他的故事,我心思一轉,就讓他隨心所欲吧!以前學過遊戲治療,讓孩子盡情說出內心故事,也是一種治療方式,但我用的不是玩具和遊戲,而是故事、圖畫和文字。似乎仍是教學,但又像比教學多了一重意義。
這件事教曉我:在我們評論孩子「曳」之前,不如先聆聽,學習了解他。